〈小辭典〉掃叭石柱 新石器晚期代表遺址
自由時報 – 2013年7月26日 上午8:46
一九八八年由內政部公告為「國家三級古蹟」,瑞穗鄉「掃叭遺址」,位於瑞穗鄉舞鶴台地上,屬於秀姑巒溪支流紅葉溪的高位河階台地,海拔約一百九十公尺。
遺址上有二根板岩大小石柱「掃叭石柱」,高度分別為六公尺、三.九公尺,是台灣地區考古遺址中體積最高、最大的,兩石柱上方有橫向溝槽、雕鑿紋路。
掃叭遺址根據考古研究,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遺址,地表又有柱子等大型石造物,很早就受到學者注意,日治時代就被發現,其中小石柱原本是倒在地上,直到民國六十年代,由瑞穗鄉公所僱請工人扶正。
掃叭石柱對舞鶴台地上的阿美族部落,具有重大意義,至今每年豐年祭前,族人都會到此祭祖,咸認為此處為阿美族發源地,還流傳許多神話傳說。
迦納納部落七十一歲的頭目黃正得說,相傳掃叭頂是阿美族祭司家族的居處,也是部落的政治中心,相傳祭師要在該地蓋房子,準備了兩根木頭樑柱,把「公柱」立好之後,唸咒語,不料「唸咒唸錯了」,兩根木柱當場變成石柱,又大又笨重,族人沒辦法把它「立正」,房子也蓋不成了。(記者花孟璟)
Source: 〈小辭典〉掃叭石柱 新石器晚期代表遺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