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美研究突破/ 珊瑚螢光 具防護作用
自由時報 – 2013年6月17日 上午8:46
〔自由時報記者蔡宗憲/車城報導〕多年來科學家都知道珊瑚身上具有螢光,但螢光行為展現的階段卻一直是個謎,海生館與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合作,成功研究出珊瑚在不同生活階段的螢光有所差異,珊瑚對不同紫外線變化吸收的基因行為,可望對人類在抵抗紫外線傷害上有所貢獻。
海生館珊瑚專家樊同雲表示,紫外線輻射會傷害珊瑚,造成珊瑚白化甚至死亡,研究證實珊瑚具有螢光蛋白,會吸收高能量的光,再以低能量的螢光放射,卻始終沒有解開放射螢光行為的謎團。
海生館去年與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合作,將墾丁南灣海域尖枝列孔珊瑚剛出生的幼生珊瑚蟲養殖在水族箱中,然後將幼生、幼體與成體以不同波長的光線包括紫外線輻射、靛藍光與藍光進行照射。
研究發現,珊瑚在不同生活史階段的螢光有所差異,會由幼生階段的綠色螢光,轉變為成體的青色(藍綠色)螢光,顯示珊瑚幼生與成體吸收光線能力的不同。
樊同雲說,螢光蛋白在珊瑚成長具有不同的防護作用,可能與幼生珊瑚是浮游在水面表層,成體是固著生活在較深的海底有關,這項發現可望為人類在紫外線防護上帶來助益,未來或許能從中研究出小如防曬油、大如防護衣等抗紫外線產品,提供更多安全防護。
Source: 珊瑚螢光 有助人類抗紫外線